距离 Google 在 I/O 2013 上首次发布 Android Gradle Plugin(AGP) 0.1 版本,已有十年之久。然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 Android 开发者,也可能对 Gradle 和 AGP 的使用和深度掌握感到困惑。我写过不少的 Gradle/AGP 相关文章,做过线上分享,甚至写了一本书和一本小册子;但平时的交流中发现对多数人来说还是难以找到学习的路径,即便花时间也未有明显进步。于是在 AGP 十周年之际,我决定用简短文字记录“为什么我还是学不会 Gradle/AGP”的一点观察。
这篇文章将回顾 Gradle 的演变,尤其是过去的困难,以及最近两三年的改进。最后,我将提供一些学习策略,帮助新手和有经验的工程师更好地掌握这个构建系统。
声明:本文章涵盖的均为公开可获取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官方的公开分享或社区的声音。
Gradle 自身有诸多难点,包括但不限于多变的 DSL、生命周期的细节、兼容性问题多、调试定位和优化难度大等等。整体来看,要实现一个扩展插件,一次性需要掌握的概念较多。
(不妨问问神奇的海螺)
但概念多、难点多不是问题,React.js、Jetpack Compose 等等框架的概念也相当复杂,为什么对大家来说上手难度就不算大呢?
实际上,不少常见的框架工具,都能在学习初期为开发者快速找到适用场景;而 Gradle 和 AGP 的学习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后才能看到效果。对于多数初学者而言,即便你英语不错,看得懂 Gradle 官方的 User Guide,也没法一下找对使用场景,更别提组合相关部件获得最佳实践。而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可能忘了作为 Android 开发者,这个工具本质上要作用于 Android App 的构建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AGP 的学习被不少人所忽略。
上述观察引出了本文的两个思考:
第一点,文档的问题。“零散”指代了有两个方面:
android.buildTypes{...}
的定义,它本质上是 NamedDomainObjectContainer
类和它一系列父类的基础使用。你能找到的是 API 注释文档,但在 User Guide 上找不到指导性的说明,例如多个类似 API 的比较,在 Groovy DSL 中的增删查改、Kotlin 中的增删查改、如何在两个 DSL 之间迁移和使用等等。Google 搜索出来的相关早期参考资料,是 Mr.HAKi 的Gradle Goodness
系列文章,该系列博客中还有众多其他的 API 使用案例。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些知名的 Gradle 系列视频沿用了官方文档的设计思路,并不利于初学者快速上手。当然从知识面上,他们仍然是官方文档的有力补充。
但这里必须要插一个转折:大部分框架/工具的文档在知识点充足的情况下,仍存在零散、没有先后顺序的问题,背后有其特定原因。对于很多优秀的框架开发而言,写好每一个文件里的 API 注释,再加上大量的测试,就是一套严谨且可被其他开发者自行学习参悟的文档了。而其导出的 API 文档即为核心“文档”,并非要大量案例、指导性材料才能称之为“文档”,那是锦上添花的 Tutorial。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技术公司、技术产品会招聘特别的技术布道师、技术写作者等职位,指导性的文档以及开源的 Sample 仓库,多数会经他们之手而释出。典型的例子如 Now-In-Android。
缺少一定的完整指导文档,那 Gradle 的文档中剩下最多的便是脚本插件(Script Plugin)的案例。脚本因为 DSL API 的原因,虽然文档上看着很整洁,可一旦需要自己编写二进制插件(即编译后发布的插件,内部包含了一个或多个 Plugin
的实现,通常我们引用的库都是以二进制插件的形式发布)时,往往却需要原生 API。而前面七八年由于 Groovy 为主的脚本生态,从一些 DSL 中找到对应的原生 API 有些困难——NamedDomainObjectContainer
再次成为该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 Groovy 动态特性实现的查找、添加融为一体的 API,使用者实际上不知道背后到底是用的 create()
还是 getByName()
或者 named()
等等,这在写 build.gradle
配置时是优势,在真的写二进制插件时是劣势。我的观察中,Groovy 放大了普通人想要掌握该工具的难度;但对于很多行业先锋而言,熟练的 Groovy 技巧反倒让他们觉得 Gradle 灵活好用,并且直到 K2 发布前都可因 Groovy 让配置阶段的脚本编译速度更快。
最后,因为 Gradle 的产品立场,不会给出太多 Android 生态协同的案例,关于 AGP 可参考下个问题的讨论。可惜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很多监控的 API 也没有放出,甚至我们看到部分第三方插件都已经在调用私有 API 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这部分问题的说明。这其中包括了多数公开的生命周期钩子的废弃(因为 Configuration Cache),对这些公开 API 的平替也未有完整说明,有些官方的最新实践需从 Gradle 论坛或 Slack 讨论组才能看到。
Gradle 学习曲线陡峭,但“学了很多基础”却做不出来东西,更多是因为缺少对生态的理解。Gradle 作为一个下层基础,支持的不只是 Android,还包括 Java、Kotlin、Scala 等语言生态,以及几乎最庞大的 JVM 后端框架生态,包括 Spring 等等。不难想到对于 Android 开发者而言,理解 Android Gradle Plugin(AGP)和相关编译工具的种种细节,是打包过程的核心一环。
在早期的五六年中,AGP 较少公开其开发计划和社区发展支持,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技术文档。2018、2019 年逐步在一些重要的官方会议中发声,理解第三方插件开发者的痛点并同步其了公开 API 的建设进步,并于 2021 年的 I/O 会议上完整发布了 AGP 7.0 的相关大改动,包括了文档和 Sample 的支持。
从 issue tracker 的情况来看,P1/S1 的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仍然有很多“次一级”的问题待完善。我个人也在努力帮忙推动新 API 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基于上述客观内容,开发者学习 AGP 没有一条直观的路径。很多文章在介绍 AGP 时直接罗列其任务列表、逐一分析,亦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可能...不算太好。既然没有文档和架构设计,系统学习就是要靠阅读源码,理解整体设计范式。阅读的过程需要带着多个平时碰到的单点问题去思考,例如 AGP 的任务注册流程有什么范式,新 Artifact API 背后的链式结构如何帮助数据的传递和最终 API 的暴露等等。而有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你作为效能专项的开发者、或把自己放到这个位置去思考,写出一个又一个可能并不符合 Gradle 和 AGP “规范” 的插件,从中看到问题、阅读源码、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长。编写的这类插件我称之为“Android 生态的协同插件”,和一些平台无关的插件有天壤之别(例如分析 Gradle 依赖的插件)。
大多数人没办法或没机会经历上述过程,于是市场上就只有两类人:初学者和专家。而中间的几个层级断档明显。这也反应在了主题曝光的分配上,过去十年 AGP 的主题分享不少是夹杂在 AS 或 Android 开发工具更新当中。直到最近,AGP 终于在文档区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子页卡(独立导航)。
尽管上述种种问题曾经使得 Gradle 的学习和应用变得困难,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有一些重大的改进:
Kotlin 成为默认的脚本语言:Kotlin 语言现在是 Gradle 的默认脚本语言。对于 Android 开发者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来完成应用开发和构建脚本的开发。相较于 Groovy,Kotlin 更容易上手。
AGP 的新特性:AGP 跟进了 Gradle 的 Lazy Property、Configuration Cache、Work Executor 等特性;提供了真正的公开 API,包括完整面向开发者的 Variant 生命周期,Artifact 暴露机制,以及相关的 Sample 说明。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扩展 AGP 的功能。
编译速度的提升:Google、JetBrains 和 Gradle 三家公司的合作共建,例如:
基于上述的改进,如果让我为新手和中高级工程师给点学习建议,我认为是:
针对新手的策略:
针对中高级工程师的策略:
总的来说,尽管早期 Gradle 和 AGP 的学习过程可能令人望而却步,但是随着最近的改进和正确的学习策略,开发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强大的构建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代码质量。
欢迎关注我的 Github / 公众号 / 播客 /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