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没有写过年终总结,今年可能是看到 Randy 的2023 年终总结: 和自己对话,有些启发到我:写年终总结也是和自己很好的一次对话。特别是其音频版的自我采访形式,可能也是我年末寻求的一些焦虑缓解与自我理解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今年稍微多读的几本书(但仍然没超过 10 本),最震撼的是《纳瓦尔宝典》,特别是下面这段对“自我觉知”的阐述分析。
我有意识地密切关注自己的内心独白,不过有时也做不到。如果用计算机编程做类比,那就是我会尽可能地在“调试模式”下运行我的大脑。在跟他人交流或者参加团体活动时,想要运行“调试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脑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但在独处的时候我可以做到。比如,今天早上我一边刷牙,一边在脑子里想象一期播客。我开始想象沙恩问我一些问题,也想象自己如何回答。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天马行空地想象。于是我把大脑调整为“调试模式”,就这样看着指令一条一条山火。 这时,我就想:“我为什么要幻想未来的规划?我为什么就不能站在这里,集中精力刷牙?”我觉察到自己的大脑已经奔向未来,觉察到因为自我的存在,我开始幻想未来的一些场景。我就想:“我真的在乎自己会不会出丑吗?谁在乎呢?无论如何我都会死的。一切都会归零,我什么都不会记得,所以这一切毫无意义” 然后,我停止大脑的运转,继续刷牙。我开始注意到牙刷有多好,自己的感觉有多好,下一刻,我又开始想别的事情了。我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的大脑,自问:“我真的需要现在就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脑中 95% 的所思所想都是不需要即刻就处理的。大脑就像肌肉,最好让它多多休息,保持平静,只有在特定问题出现时才调动大脑,全身心地解决问题。 ... 注意力高度集中就像把自己从一个特定的框架中抽离出来,虽然你还保持着自己的思维,但你看问题的角度已经变了,是这样吗? 佛教徒会探讨觉知与自我。我喜欢用计算机和极客的语言来比喻佛教的这种理念。其实他们真正讨论的是,可以把大脑和意识视为一个多层次的机制,这个机制以一个内核级的操作系统作为核心基础,其上又运行着一些应用程序。 我实际上是回到了大脑操作系统的觉知层面。在觉知层面,我是平静的、平和的、快乐的、满足的。我试图保持觉知模式,而不是激活自己的心猿(浮躁不安之心),因为它总是提心吊胆、焦虑不已。心猿当然有它的重要价值,但我希望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激活它。当需要调动它的时候,我希望可以专注其中。如果思维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那就是对精力的浪费,也会让心猿主宰我的全部状态。但我不能只有心猿这一种状态,还要有其他状态。 我还想补充一点,无论是灵性、宗教(包括佛教),还是其他任何你所追随的东西,最终都会让你意识到,你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你不仅仅是自己的习惯,你不仅仅是自己的偏好,你是一中觉知水平,你还是一具肉身。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感知太少,觉知水平也远远不够。我国过多地活在存在于大脑的内心独白里。而这些是我们年轻时由社会和环境塑造而成的。 ... 大脑本身就是一块肌肉,可以被训练,可以被调节。但由于社会的随意破坏、随机塑造,大脑已经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了。如果带着觉知和意图审视自己的大脑(这种审视应该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长期练习),你就可以分析自己的思想、情绪、想法和反应。在自我剖析、自我了解的基础上,你就可以重新配置自己的系统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写程序。
从 Debugger 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情绪,除了平日经常训练让自己注意思维的分层,很重要的还有前期坚持(至少 60 天)的冥想,纳瓦尔认为该类冥想的脑海状态想象是下面这段:
我学到的第四种冥想方法是,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每天至少一个小时。此时,你以臣服的姿势接受发生的一切,不争取、不对抗。如果有想法在头脑中涌现,那就任其涌现。 人的一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其中大部分都会得到处理和解决,但还有一些会长久地伴随着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事情会越积越多,就像滕蔓一样将你层层缠住。 这些不曾解决的痛苦、错误、恐惧和欲望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像藤蔓一样附着在你的周身,让你失去童年时的好奇心,失去活在当下,乐在其中的能力,时区内心的快乐。 ... 你别无选择,必须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问题不需要你付出任何努力——只要静静观察就好。现在,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以往的事件已经与你拉开了距离,你可以隔着时间和空间,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进而直面、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解决掉脑海中许多根深蒂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全部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而到那个时候你再坐下来冥想,大脑就会进入“收件箱为零”的状态。当你打开大脑的电子邮箱,里面没有任何邮件时,那种感觉会特别奇妙。 那是一种快乐、幸福、平静的状态。一旦拥有了这种状态,你就不想再放手。如果每天早上只是闭上眼睛坐着就可以获得一小时的幸福,那是多么弥足珍贵,它会改变你的人生。
这个思考角度对于我过去几年的情况是一种降维打击,而本书是不止一次地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不仅切实描绘了我所碰到的大部分精神问题,也给出了一种他理解的科学解释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财富与幸福指南”,但我对后面幸福(Happiness)指南的部分更为感兴趣。虽然每个小节可能都不长,因为摘录的来源可能是他的 Tweets、简短的公开演讲、采访等,但这已经为了打开了不一样的新世界。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在这个大的领域内特别“文盲”,所以会表现得有些“大惊小怪”。我去年和今年在和赵锦江(勾股)老师的两次线下深入聊天中,都出现过一样的感觉,特别因为是在非公开场所,有更多私人的问题可以得到表达,更敢于去求知和不惧怕自身的愚昧。他在分享一些问题的想法时,经常会同时分享他读过的书——书里的内容是如何、在什么阶段启迪了他,或者我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更深入的背景知识。
种种这样的事情,促使我今年都更多地购买和阅读了书籍。同时还因为出差逛书店的关系,有了回归了购买纸书的感觉。感谢自己在 2023 年 3 月 31 号标记了想读这本书,并在接下来的日子付出了实践。明年的书单基本上已经准备好了,预计至少能看 20 本吧。
我在过去五年进行了近 120 次心理咨询,同一个咨询师。首先这件事一定是长期的,看一两次的效果等同于没有。其次,咨询师在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直接、正面给出建议,她更多是倾听,找共感,然后帮我找思考角度,循序渐进地让你自己能走出来。我比较明显得减少了愤怒的情绪表达,减少了工作上无意义的挣扎,更减少了情绪低落无法、不想开口的时间长度(例如半天时间变成十分钟)。
这段咨询经历终于在今年初结束,以咨询师和我的共同判断促成。之后仅回归过一次,目前有计划新年再进行一两次回归谈话,但预计不需要长期持续下去。
《纳瓦尔宝典》里的观点是:“幸福是消除缺憾感之后的感受”。今年看 Netflix 出品的《Pluto》则表达了“愤怒是制造失衡的一种情绪”,并且机器人在“愤怒”和“息怒”之后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自我。我在思考自己对愤怒的情绪保持了怎样的一种态度,我此刻认为它应该存在,但更可能是促进我快速思考和找到高效解决方案的催化剂,它本身不是核心。人依旧是有丰富感情的动物。
物理健康上面,我算是极大缓解了前几年一直担心的一些问题。
但也有新的问题出现:因为坐姿不当、工作需要长坐、今年坐了一些跨洲飞机、以及最终触发问题的义工体验(弯腰洗 3 小时菜),导致腰部酸痛出现,还延伸到股关节、脚掌等等,顺带颈椎也开始不太舒服。积极诊所就医多次后,没有进展,已经在转专科了,目前已经做完各种需要做的检测,后续展望应该是吃药减缓症状,加上长期康复锻炼。
我在这家公司度过了漫长的四年半,我虽然很早就意识到,但迫于各种各样客观的因素,还继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2023 尾,我确信,在消除各种客观因素后的我,确实不应该继续待在这家公司了。“如果你不想和一个人共事,那你应该一天都不应该和他共事”,这句话放到一个团队、一个产品也是一样。
“具体地表扬,泛泛地批评”。我想我不用分享这里面的曲折,而是很庆幸我终于要走到这一步,虽然花了点时间。